教學活動
首頁教學教研教學活動
淺談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促進作用
來源:本站
       近來,技能大賽在職教領域成了熱點名詞,在政府、學校、企業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下,技能大賽開展的轟轟烈烈。一方面,職業技能大賽檢測著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展現出職業院校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嫻熟的職業技能;另一方面,技能大賽也像杠桿一樣“撬動”了職業教育各個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其中,課程改革也不例外。技能大賽的舉行,對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師資建設、課程評價改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技能大賽所折射出的職業教育課程問題
  技能大賽檢驗了學生的技能水平,檢驗了學校的師資力量,同時也檢驗了學校的課程建設和管理水平。在準備和參加技能大賽的過程中,一些課程中存在問題的就很快會暴露出來。總體上來說,職業教育課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的職業性不明確
  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不同,它是一種專門教育,職業教育所培養的職業技術人才,都有具體行業、專業或工種的職業方向要求,從而培養的規格也要有具體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具體要求。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以人才市場為依歸,使課程知識內容與職業資格、學生專業技能與崗位要求全面對接,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課程目標要體現崗位內涵”。回而現行職業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課程目標與普通學校區別不大,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忽略知識與具體工作任務的聯系,因此,難以使“學生專業技能與崗位要求全面對接”,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點。在200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注塑模具CAD設計與主要零件加工”競賽項目的比賽中,技能大賽提出了以下要求,以新技術應用、高技能熟練為主,強調技能綜合,既要掌握先進的設計技能,又要具備熟練的先進設備操作技能,要將模具設計與制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創造性工作的模具CAD設計與先進設備操作技能同樣重要。3名隊員組成競賽隊,由競賽選手自行決定分工與合作。選手必須具備合作默契、計劃周詳、處事沉著冷靜的職業素質。而有的選手正是缺乏分工與合作的職業素質才導致其名落孫山,最終的原因是他們的課程目標缺乏職業性。
  (二)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
  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在課程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方面是要有優勢的。繩《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中指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是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按照實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要注重人文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相結合。”可以這么說,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用性能和針對性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是畢業生的就業的主要砝碼。由此,職業教育課程的課程內容要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它應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許多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課程內容的學科邏輯性較強,理論性較濃,知識點重復較多,重視原理和結論,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與實際需求、學生的學習條件和學習需要脫節。
  另外,實際工作過程是個連續體、是個系統,其構成要素除了工作任務外,還需要大量把這些任務聯系起來的知識,因為每個人的工作都不是孤立的,而只是工作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些知識就是資源、信息和系統。正是課程內容的這一重大缺失,造成了職業學校教育與實際工作情景的巨大差距。
  在大賽中有的選手面對新機器操作非常不熟練,或者是不按操作規則來,這就使他在大賽中得不到好成績,分析原因正是因為他們學校的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所導致的。
  (三)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工作過程不一致
  職業教育課程所選取的內容是技術知識,“它是既涉及過程性知識,有涉及陳述性知識,這兩類知識的呈現,決不是簡單的“代數加”,而應該是“矢量和”。閻因為,技術是以“制作”為目的,因而其知識必然是與活動緊密相聯系的,這就決定了他不可能是形式化的學科知識。技術知識的形式和復雜性與技術活動的類型和層次相關,離開了活動與實施情境,大部分技術知識便失去了意義。
  而我國大多數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是直接將普通教育相關專業課程結構進行壓縮,對其中一些課程進行刪減,或者適量加入一定比例的實踐教學環節就構成職業教育課程。它是按知識邏輯體系構建,主要是以學科為中心,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屬于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結構模式,使技術知識成了死知識。這就與企業的工作工程不一致。如有的學校旅游專業培養出的學生,在介紹某一旅游景點的時候,就想背臺詞一樣,一字不差,一字不少。這與該校課程的內容的組織過于死板,沒有與工作過程一致所導致的。
  (四)課程師資力量不足
  許多學校為了參加技能培訓,臨時突擊培訓教師,有的職業學校甚至還要請企業技工來培訓參賽學生。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學校的教師中學科結構不合理,理論型教師多,實踐型教師少,合格專業教師嚴重缺乏。
  事實上,現在許多從事學校專業教學的教師是從普通教育系統轉行而來的,而職業教育的教學有其特殊的要求,其相關理論不但有其特殊性,例如職業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靈活性,如工作過程課程體系。這一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受傳統的普通教育的束縛,很難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另外職業學校的教師要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及掌握本專業高新技術與運用能力,而目前在職教教師隊伍中教師缺乏新課程的實施能力也是制約課程改革的一個瓶頸。
        (五)學生實訓力度不足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指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十三個關鍵環節。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將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為了達到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實訓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要到企業去實習,到真實情景中去歷練,使其更了解工作過程,通過企業指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由于校企合作受阻,職業教育中學生的實訓環節令人很不樂觀,以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差。下面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2007年在浙江人才市場招聘會上,亞龍集團準備招聘20名自動化方面的技術員,前來應聘的有30個人,但經過面試后,公司只選擇了3個人。其實面試很簡單,對機械專業的學生招聘時,問他懂材料力學嗎?懂。懂機械設計嗎?懂。你會設計一個機械零件嗎?沒有把握。你能裝配一個機械結構嗎?不行。企業要設計一個傳動軸,計算功率、受力分析,一個學生算了整整一個星期還算不出來,而企業里有經驗的工程師只要l0分鐘就可以完成。這些學生不是專業知識不精通,而是動手能力太差,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原因是他們平時的實訓力度不夠。
  (六)課程評價與職場的崗位要求的相關標準不一致
  課程評價的目的就在于能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教育教學,有利于教學領導者和監督者實施全過程的教育教學質量監督。課程評價是教學質量保證的關鍵,然而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評價體系還不成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課程評價內容、結構不合理。現階段高等職業院校仍存在重知識,輕技能;重記憶,輕創新;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評價。很多學校技能和能力考核比重僅占課程評價的20%,大多注重考核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傳授知識的掌握度和繼承度,輕視對知識的實際應用。其次是課程評價方法簡單。現行的課程評價方式大多是筆試,對于口試,操作,演示等形式采用較少。再次,課程評價形式單一,無法做到揚長避短,全面考核。不僅限制了學生的主體I陛發揮,也不能很好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課程評價類型單一。現行的課程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期末輕平時,重分數、輕實施。每學期課程結束后主要以期末成績的評價“一錘定音”,對等級評分制,模糊評分制較少采用,課程評價類型單一,這種只看重總結性課程評價的做法直接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應試教育。正是由于這些問題,使有些參賽學校為了使自己的參賽項目符合標準,就臨時抱企業的“佛腳”,了解職場的崗位要求標準,以期在比賽中拿到好成績。
二、技能大賽對課程改革的推動作用
  技能大賽在暴露職業職業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同時也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像一個“方向標”,引領著職業教育課程的改革,他又像一個杠桿,“撬動”著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使它加快發展。
  (一)對課程目標制定導向作用
  課程目標的確立依據就是學生、職業的需求,它的確立核心就是要達成職業需求為中心與學生發展要求的統一。“職業需求”信息的獲得不是簡單的從書報雜志上或是政府報告上獲取的。它是一個與企業密切接觸和充分交流的過程。因為,“職業”真正需求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的最終發言權是屬于企業。課程目標的制定者之有與企業密切接觸和充分交流了他們對職業崗位、勞動過程進行分析、對人才規格的調查才有實際的意義。而現實的情況是很不理想的,校企合作中企業的冷淡,使課程改革一再受挫,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制定也是缺乏職業性。技能大賽給職業教育帶來了一屢春風,從技能大賽中,職業學校可以,知道現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技術人才為職業學校培養技能人才,探明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并且在技能大賽中職業院校有更多的機會與企業接觸,有機會進一步深入市場調研,瞄準市場變化,貼近企業需求,努力實現培養目標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對職業需求及其變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根據職業需求制定職業教育課程目標,以培養更多適應產業需求的高素質合格人才。如在2009年6月份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大賽技能大賽中職組新增建筑專業,高職組新增機電一體化、數控機床裝配與調試、3G基站建設與維護等比賽項目,都是經濟建設發展中急需人才的專業。這些新設的賽事緊扣市場需求,經過與相關用人單位深度調研后精心開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使大賽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坐標”,制定出科學的課程目標。
  (二)有利于選擇更實用、更適量的課程內容
  在技能大賽中學校有兩次與企業親密接觸的機會。第一次是在準備階段,學校為了準備技能大賽的過程中,要走訪企業,了解并研究企業最需要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會進一步了解,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作為企業的優秀員工應具備什么素質,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完成一項任務還需要的那些資源、信息等,這些了解在其對本校相關專業的課程內容學選擇是都會產生決很大的影響。第二次是在技能大賽的賽程中。好多技能大賽是有企業贊助的,企業希望它成為宣傳自己,提高社會知名度的窗口。這是學校與企業的第二次親密接觸,對企業所需人才的標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讓學校在對課程內的選擇更加有的放矢。例如2009年的技能大賽新增加的賽項“3G基站建設維護及數據網組建”。目前,全國的一千多所職業院校中,還沒有哪個學校設置專門的3G專業。3G技術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此項比賽的設置,是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方向,適應當前3G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滿足社對此方面人才需求的舉措。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應亥走在產業發展前面,今年高職組技能大賽在職業院校還沒有完全建立起“3G”通信專業的情況下,設置該賽項,其戰略目標就是希望通過大賽,促進職校增加相關的課程內容,從而引領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三)有利于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來組織課程內容
  在職業教育中,不能把形式化的知識看作必須掌握的獨立知識體系。因為這些形式化的知識缺乏內在的一致性、相互依賴性,也缺乏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框架。而且技術本身也有自己的的抽象的概念、理論。整合這些看似雜亂的知識的紐帶并不是這些知識本身的邏輯,而是技術實踐活動。因此,在組織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時就應當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來組織技術知識。
  “工作任務導向,貼近企業。一產實際”是職業技能大賽題目設置的一大特點。題目設置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這就要求課程內容的組織必須貼近生產實際順序。在技能大賽中,每一個參賽項目都不是一門課,一個教師可以承擔的,它是綜合的,需要多名老師互相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這就引導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來進行組織。例如,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連續兩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汽車維修團體項目第一名,這與他們進行課程改革十分不開的。2003年以來,學校進行課程改革,徹底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專業率先在全國構建起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學習領域課程為主體的專業課程體系。
  (四)提高教師的能力,促進新課程的實施
  整體提高學生的技能,不僅需要不斷改進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而且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那么,新知識、新技能哪里來,職業技能大賽就是教師學習的“窗口”之一,是促進教師技能學習的良好平臺。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職業學校一般都會組織一些集訓,指導教師會接觸到很多新設備、新技術、新技能。許多教師原來掌握的僅是教學層面的知識、技能,他們要想很好地指導學生就必須先于學生掌握新設備、新技術、新技能,這樣就提升了教師的能力,開闊了教師的視野。這樣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才能更好地領會新課程(工作過程課程體系)的精神實質,提高自己的實施能力,從而有助于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有的職業學校把每年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列入職業學校的教學計劃,并成為職業學校專業教師進修的重要內容。例如,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僅在2009年的技能大賽中,就選派了40名專業教師到現場集體觀摩大賽,等學生的參賽作品一出來,教師們就會對參賽作品進行拍照或攝像,尤其是對獲獎作品,要品味其中的技術要點,要求每一位到場觀摩的專業教師寫出分析報告,包括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進。這樣的教師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環節。這樣學校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了,課程改革也就可能順利進行了。
  (五)促進校企合作,創造實訓機會
  技能大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導職業院校重視技能訓練,提高全體學生的技能水平,為社會培養大批實用型人才。它是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職業學校在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向企業和社會客觀地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大賽讓學生有了展示技能的機會,使企業更加了解學生,了解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對學生技能要求非常高,也為企業選拔人才帶來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動。一例如,近年來,汽車業“井噴”式發展,讓企業明顯感到技術和管理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涂裝”人才,漆料有毒性和培養成本高的現實,成為影響“涂裝”人才培養的瓶頸。而職業技能大賽增設“噴漆”競賽項目,正是順應了企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企業參與學校教育搭建了舞臺,使校企合作實現了“零距離”。㈣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給學生創造走更多的實訓機會,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六)在課程評價上,更與職場的崗位要求的相關標準保持一致
  傳統的只注重學科知識學習的課程評價已經不能適合職業教育課程的發展。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應該以提高學生的技能為導向,應該具有社會性、適切性、情境性、形成性和多元性等特點。為了適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就要建立以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評價體系。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開展正有利于這樣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因為凡是在技能大賽中獲獎選手,不但他們所選項目是企業所青睞的,而且,所選技術的操作過程更是與在真實環境中高度相似,它的評價標準則完全是真實職場的標準。這個評價標準對傳統的課程評價有了一定沖擊。引起評價職場崗位要求的標準的方向改革,使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標準更合理,更與職場的崗位要求的相關標準趨于一致,更能促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例如,在2009年的技能大賽中的中職烹飪比賽,上海的參賽學校,賽前專門到上海錦江集團拜師學藝,了解烹飪方面的最新趨勢和最嚴格的評判標準,結果在大賽中獲得了好成績。通過技能大賽迫使他們對職場崗位要求標準進行深入了解與分析,這勢必對其課程評價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小結
  綜上所述,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舉行不僅使我們看都了職業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而且通過舉行大賽可以促進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它像給課程改革施加了一個作用力,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加速度,使課程改革以更大的速度發展。今后,我們要注意利用技能大賽的引領、推動作用,通過技能大賽形成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倒逼機制,促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
最近最新的日本中文字幕mv|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高清遵义经济学校